德州撲克錦標賽規則 如何找到最好打的現場比賽?
德州撲克錦標賽規則 如何找到最好打的現場比賽? Poker Now News(Poker Now) 整理報導,提到德州撲克錦標賽,大家並不會立即聯想到選桌這件事,因為德州撲克錦標賽規則中座位是隨機分配的。
但即使無法控制具體對手是誰,你仍然可以根據幾個關鍵因素,選擇出最適合自己參加和應該避開的賽事。一起來看看!
德州撲克錦標賽規則 1、場地選擇
附帶其他娛樂項目的場地往往能帶來更好的效益。與純撲克場所相比,這些場所更可能吸引首次嘗試的撲克新手玩家。
如果地區撲克普及程度不高,玩家平均水平低,比賽會更好打。相比之下,倫敦是糟糕的線下比賽地選擇,因其免稅政策吸引了全球職業玩家的聚集。
另一個重要考慮因素是當地撲克社區的活躍程度。WPT/EPT/WSOPC這類巡迴賽有多少本地牌手會參賽?某些比賽不僅擁有活躍的本地玩家群體,還在大賽前數週舉辦大量線下資格賽,並透過推廣活動贈送參賽席位。
而有些比賽禁止本地選手參加,參賽者僅限於遊客群體,導致職業玩家比例過高。
2、衛星賽的魅力
衛星賽玩家的獨特之處在於,只需支付一小部分買入即可獲得參賽資格。衛星賽的本質就是為牌手提供參與原本無法進入遊戲的途徑,無論是出於資金限制還是對自身能力的客觀評估。
有的人認為公開衛星賽秘訣會增強競爭力。我的反駁觀點是:幫助業餘選手晉級大型賽事,本質上能讓目標賽事打得更好。
當然並非所有衛星賽玩家都水平欠佳,事實上,部分世界頂尖牌手都曾主攻衛星賽(例如Stephen Chidwick曾是衛星賽大師)。但相比沒有衛星賽的同類賽事,有大量衛星賽的錦標賽顯然更好打。
業界普遍認同,某些低級別比賽比包含大量衛星賽玩家的高買入賽事更難打。線下比賽中最典型的例子,當屬於10,000美元的WSOP主賽事,該賽事常年擁有超過1,000名衛星賽資格玩家。
相較之下,UKIPT倫敦站2,000英鎊高額邊賽可能只能透過衛星賽派出三個席位,其整體競爭強度就高出許多。當然,世界頂尖牌手同樣會參加WSOP主賽,賽事平均選手水準會因為衛星賽席位而顯著下降。
具有強大本土粉絲基礎且提供大量衛星賽席位的線下賽事,整體競爭環境將更為好打。
德州撲克錦標賽規則 3、報名時機
你無法控制和誰同場競技,但可以透過選擇報名時間讓自己更可能對抗娛樂玩家還是常客玩家。延遲報名的缺點不僅在於籌碼更淺導致優勢減少,還有你幾乎必然從面對更強的競爭開始,原因在於:
- 娛樂玩家更可能在早期就被淘汰;
- 你通常會加入一張滿是延遲報名玩家的桌子,而這些玩家更有可能是常客。
這本質上是便利性、小時收益最大化與技術優勢之間的權衡。延遲報名能讓你立即獲得ICM提升,但最弱的玩家往往會在比賽初期出現。不僅如此,優秀玩家在籌碼深度足夠時也擁有更大優勢。
對於多日錦標賽,另一個需要考慮的是選擇哪天的Day1參賽。如今大多數主辦單位都會舉辦例行階段賽,提供多個Day1組別。假設某錦標賽的Day1安排如下:
- Day1 A:週五中午
- Day1 B:週六中午
- Day1 C:週日早晨(快速結構),直接銜接Day2
哪個起始組別對手最弱?
多數玩家會認同Day1 B是最弱的組別,因為這是有全職工作的玩家最方便的參賽時段——他們無需在周五請假就能參賽。而職業撲克玩家可以輕鬆地在工作日中午出現在Casino。
理論上,快速結構的Day1 C會吸引那些能負擔多次rebuy且前幾次未能晉級Day2的常客玩家,因此可能是最難打的。
個人認為某些快速結構的Day1 C反而更弱,因為它們會吸引不適應慢節奏結構的「最後機會投機玩家」,同時參加過前一天Day1 B的玩家可能更疲憊,在更早開賽時段無法發揮最佳水平。
還有其他實際因素影響組別的選擇:若你遠道而來參賽,最好選擇臨近Day2的Day1比賽以減少差旅開支;若是本地玩家,建議選擇最早的Day1以便晉級後有更多時間休息至Day2。此外應優先選擇週日結束的賽事,這樣不會迫使全職工作者額外佔用週一工作時間。
整體而言,圍繞娛樂玩家製定參賽時段是遊戲選擇策略的核心。因此晚間遊戲更有利可圖——此時業餘玩家既有時間參與,又往往處於疲憊/醉酒狀態。
回到衛星賽的話題,某些賽事會強制衛星賽晉級者必須參加特定Day1(通常為首個Day1)並全程參與。如果所有衛星晉級者都被強制參加Day1 A的第一級別,那麼這個組別顯然會成為最弱的選擇。
德州撲克錦標賽規則 4、保底獎金與附加獎勵
錦標賽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,就是是否有保底獎金以及保底獎金的額度。撲克玩家希望錦標賽值得參與,而高額的保底獎金能消除他們對獎金池大小的擔憂。一個標示「預估獎金池」而非「保底獎金池」的賽事,往往是參賽人數不足的危險信號。
當錦標賽實際參賽人數未達到保證獎金池所需人數時,主辦單位需進行「差額補貼」,這對玩家而言是重大利多。例如1,000美元買進的錦標賽若設有10萬美元保證獎池,但僅80人參賽,主辦方需補足2萬美元差額。這相當於每位玩家即刻獲得250美元的ICM價值提升。若判斷某賽事可能出現破保,參與此類賽事就是最佳選擇。
部分賽事主賽可能不會出現差額補貼,但其資格賽卻有這種情況。主辦方往往更願意在資格賽中承擔虧損,因為這能讓更多業餘玩家進入主賽。因此也應關注資格賽——它們通常是整個賽事週期中最物超所值的秘密寶藏。
差額補貼的關鍵在於信任主辦方兌現承諾的能力。歷史上曾發生主辦方違約取消保證獎池、臨時增加Day1組別、直接取消賽事,或藉口「技術故障」提前結束比賽僅按實際獎池分配ICM價值的醜聞。不過部分主辦方將差額補貼視為行銷成本,始終恪守承諾。
附加獎勵也是重要考量。WSOP及WSOP巡迴賽冠軍將受邀參加「冠軍錦標賽」免費賽。其他特殊獎勵包括資格賽勝者的「最後倖存者」獎,和系列賽排行榜獎勵。
這類附加獎勵看似是參賽的額外理由,但需明確獎勵來源。例如WPT冠軍賽席位是從賽事獎金池扣除,而WSOP冠軍錦標賽則來自獨立行銷預算。相較而言,後者才是真正「額外」的獎勵,因此價值更高。
總結
還有最後兩個因素簡單講:即參賽人數和服務費。在參賽人數較多的比賽中,你的投資報酬率(ROI)可能更高,但波動性也會大得多。就服務費而言,你所支付的服務費金額應低於你預期的贏率。否則,比賽還沒開始你就已經處於負EV狀態。
錦標賽最重要的獲利要素,是保底獎金池和衛星賽晉級選手的存在。非常推薦你選擇具備一個或多個這類要素的賽事,來規劃你的錦標賽策略。
報名時間選擇始終是在最大化優勢與便利性之間權衡取捨。錦標賽早期階段是對手最弱的時期,但這對你的每小時贏率並不理想——你可以透過延遲報名參與更多比賽來提升小時贏率。
比賽選擇本質上是市場調查。你需要了解娛樂型玩家在撲克中的行為偏好,並圍繞他們制定策略。同樣地,你要試著理解職業玩家的思維方式和他們規劃撲克生涯的方式,並儘可能像躲避瘟疫一樣避開他們。